【稳中求进@高质量发展】厚植生态优势 续写绿色华章 ——赣州纵深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纪实

来源:赣南日报

时下正值酷暑,越来越多的人互相邀约,到大自然里去寻找清凉。 

沿着三百山旅游公路,车行山间,人游画中,湖光山色沁人心脾,到此避暑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。“有矿不采、有树不伐、有鱼不捕”,安远人民数十年如一日守护东江源,在保障粤港居民饮用水安全的同时,也雕琢出一颗熠熠生辉的绿色明珠。 

安远的坚持,是赣州坚持的缩影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市大力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,持续做好“治山理水、显山露水”文章,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,纵深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,交出了一份“典型模式多、生态环境优、绿色动力强、惠民红利实”的亮丽成绩单。今年6月,国务院办公厅对2021年落实打好三大攻坚战等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、取得明显成效的199个地方予以督查激励,赣州被列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、制度创新、模式探索等方面成效显著地市。获此激励者,全国仅9个,江西就1个。 

  坚持保护为先 筑牢生态屏障 

茶园宛如绿毯,清溪穿村而过,上犹县梅水乡园村,风光旖旎,浓郁的客家风情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。很难想象,这里过去曾经饱受水土流失困扰。 

坎下沟、引水沟、排灌沟……村里随处可见的水保设施是园村蜕变的秘密。经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,如今这里已成为省级生态文明村和省4A级乡村旅游点,每天,到此探寻农耕景观、感受水保文化的游客一拨接一拨。村民依托茶产业、旅游业,腰包越来越鼓,日子越过越甜。 

园村之美,是赣州市生态环境修复带来可喜变化的一个范例。赣南多山,采矿历史悠久,特殊的花岗岩地质条件造成崩岗易发;流域广阔,水情复杂,水土流失严重。在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过程中,赣州正视环境问题和历史欠账,在“治山理水、显山露水”中打响了一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攻坚战。 

坚持“生态治理+开发治理”两条腿走路,赣州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。在矿山修复上,探索山上山下同治、地上地下同治、流域上下游同治的“三同治”模式,采取种树、植草,固土、定沙,洁水、净流等生态和工程措施,使废弃矿区回归了绿水青山;在崩岗治理上,针对不同区域、不同类型的崩岗水土流失问题,按照宜草则草、宜果则果、宜游则游的治理原则,因地制宜采用生态修复型、生态开发型、生态旅游型三种方法,实现“三型共治”,截至目前已治理崩岗4675座,治理水土流失4310平方公里;在流域治理上,针对溪流湖泊修复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、稀土尾水治理等难题,按照小流域分区治理思路,探索出生态化“疏河理水”、多元化“治污洁水”、生物化“消劣净水”的“三化模式”,创新做好“保水护水”文章。 

生态保护、山水治理,带来了赣州“气质”和“颜值”的不断提升,“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”在此越筑越牢。今年1月至6月,赣州市中心城区PM2.5平均浓度指标绝对值和改善率为全省“双第一”,赣江干流(赣州段)4个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Ⅱ类标准。到目前,赣州已获评全国文明城市、国家森林城市、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等,2014年成为全国水土保持改革试验区,2016年入围全国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,2021年入列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。 

  聚力绿色转型 共享生态红利 

位于赣县区的中国稀金谷核心区,一座座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,企业通过上马新技术、新设备,大幅提升原材料利用效率,把原本要排放的废气、废渣等“吃干榨净”……在赣县区,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树起的“绿色标杆”,成为推动该区环境变美、企业增效、群众幸福感提升的强大引擎。 

赣县区工业的绿色转型,是管窥我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的一个窗口。近年来,我市聚力产业低碳化转型,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6.83%,2021年单位GDP能耗下降3.1%,均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;高度重视资源循环化利用,推进工业固废、生活垃圾、畜禽粪污等资源化利用,赣州成为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,赣州高新区被列为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,建成投运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国家试点项目,年处理餐厨废弃物7.3万吨,上网电量可达1013.5万千瓦时;大力发展风电、光伏、生物质等新能源发电,累计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508万千瓦,新能源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均居江西省首位。 

一方面,生态文明建设倒逼转型发展;另一方面,绿色生态带来的民生红利也持续释放。共治、共建、共享中,绿水青山正成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,绿色品牌已成为赣南的一块“金字招牌”。 

近年来,我市大力盘活生态资产,在全省率先出台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行动方案,多渠道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,全市林权抵押贷款544.51万亩、贷款金额85.5亿元,发行绿色债券30亿元,绿色信贷余额突破200亿元;打响生态品牌,全面启动全域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创建,获批筹建全省首个富硒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,大力推进“互联网+脐橙”发展模式,赣南脐橙品牌价值蝉联全国水果类第一,建成国家油茶产品质检中心,成功注册“赣南高山茶”集体商标。 

  推进体制改革 夯实制度基石 

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多了还是少了?生态环境质量好了还是差了?河长制、生态保护补偿、生态保护红线等制度是否得到落实?矿山环境修复、水土流失治理等目标是否如期完成……近年来,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已成为一项重要考核内容,在落实环境保护“党政同责”,促使全市领导干部增强环保责任意识、算好生态账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。 

发展与改革,制度是基石。赣州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能交出亮丽答卷,一个关键点就在于不断建立健全制度体系,打好体制改革“组合拳”,切实筑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。 

——建立“齐抓共管”的推进体系。我市成立党政主要领导任“双组长”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领导小组,每年度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和推进会议,专题研究推进重大事项,形成了党委政府高位推动、各地各部门具体落实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共同监督的齐抓共管大格局。 

——完善“过程严管”的监督体系。饮用水水源保护、水土保持、城市管理、文明行为促进、革命遗址保护、客家围屋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规的出台,推动赣州生态文明建设步入了法治轨道。此外,我市还在全省率先建立环资审判、检察蓝护卫生态绿、生态综合执法等绿色制度,严格实施市县乡村组五级“林长制”和市县乡村四级“河湖长制”、“三线一单”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等制度,全市“生态云+双碳”大数据平台高标准建成并运行,全过程监管体系更加完善。 

——健全“后果严惩”的责任体系。我市深入实施生态环保工作责任制,建立责任清单和环保监督执法正面清单,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,在全省率先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市直部门绩效和县(市、区)综合考评“双重考核”,构建导向鲜明的绿色政绩考评体系,形成环境损害约谈问责、一票否决、终身追究“责任链条”,将生态文明责任进一步压实。 

天更蓝、山更绿、水更清、空气更清新,人民生活更幸福。如今,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体制机制改革、治理技术和修复模式创新等“赣州经验”“赣南模式”正在全国推广。随着赣州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纵深推进,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跃然眼前。 

(记者王怡岚 通讯员江信芳)


评论一下
评论 0人参与,0条评论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最热评论
最新评论
已有0人参与,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