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暖新闻•江西2019】“我们不去,别人就得去!”永修夫妻赴偏远古镇支教

对永修的教师来说,有两个偏远的地方最不愿去,一个是永修最西边大山里的燕山,一个是永修最东边鄱阳湖边的吴城。吴城是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,但雨季涨水时成为孤岛,而且曾是血吸虫重点疫区。

可是有这样一对支教夫妻,他们不仅认认真真在这个偏远古镇呆满了三年,还继续开始了第四个年头。这对夫妻就是王万寿和姚水莲老师,他们都已年过半百,一个53岁,一个51岁,他们不仅为支教的学校贡献了自己精湛的业务,还把自已的感情交给了这座古镇的孩子们。

“我们不去,别人就得去”

2015年8月,永修县燕坊中学要派7名老师支教,此时吴城中学正急缺数学、英语、物理老师,物理教师王万寿主动报名,和妻子英语高级教师姚水莲商量后,他们夫妇二人决定一同赴吴城支教。

因吴城中学没有周转房,他们只能住学生宿舍,学生床不够宽,他们就用凳子支撑床边。一张课桌摆上电磁炉和锅碗瓢盆,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。

“支教就要支出个样来”。姚水莲很要强,她不仅带两个班的英语,还兼班主任,每天七点到教室边等候学生早读,下午自习课经常给学生讲英语知识;王万寿除了教物理,还带政治和历史,三年下来,他们所带班级学生成绩明显提高,这对夫妻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和过硬的业务素养,羸得吴城中学师生点赞。姚水莲还荣获全县教育系统“五一劳动奖章”,王万寿获得了“优秀党员”的光荣称号。他们比翼双飞,已经完全融入了这所新校园。

镇里的居民也感受到这对外来老师的辛勤,因为周末经常能看见他们家访的身影。这里留守儿童多,他们常把成绩落后的学生叫在一起辅导,从不收费,让学生家长们很是感动。

爱心,教书育人的法宝

在永修燕坊中学,姚水莲夫妻对学生好是出了名。她常年做班主任,天气凉了,给被薄的学生送被子;家里有困难的,帮助垫钱购买生活用品;长期义务补课,有学生送600块钱,她退了回去,这样的事情,不胜枚举。有个叫吴静的学生,原来成绩不好,周未在她家补了一个学期的课,从没收过钱,后来考上了师范,姚水莲夫妻还亲自送她去学校。他们良好的人品和充满爱心的关怀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,学生们都以是他们的学生为荣。

受影响的还有自家的孩子,王万寿夫妇对独生儿子的教育比较严格,非常注重孩子的品行和身心发展。小时候他们就教儿子要有爱心,懂得和别人分享。一次,家里的一包驱蛔虫的药不见了,王万寿问他儿子,“是不是你把它当糖果拿了?”,他儿子小宇轩歪着小脑袋说,“是啊,不是你们说,好东西要与人分着吃吗?我都分给了我的小朋友啊”王万寿哭笑不得,抱起宇轩,“好孩子,药是不能分的”,小宇轩在父母的熏陶下,勤奋好学,品学兼优,一路考取九江一中农村班,高考考上北京师范大学,现在正在华东师大读博士,香港理工大学等多所名校都有意请他参与科研。

两个老师,带动一方风气

王万寿夫妇为人善良,热心助人,他们呆过的地方总是充满和谐。姚水莲热情爽朗,待人如一盆火。年轻时,家里常成为末婚老师蹭饭的场所,学校里有几对老师都是她撮合而成。王万寿爱帮邻里,红白喜事都少不了他的身影。如果谁家有急难,即使倾囊相助也在所不惜。一位朋友急需钱,他们把所有三千块钱全部借给了他,可是,至今也没还。他们笑笑说,这样的事发生在他们身上已经不新鲜。

而最神奇的是,这对老师呆过的村庄燕坊镇和岭村王家垅组家家都重教育,村里一有什么事,都会说,看看人家王老师家,他们会这样吗?整个村里的风气因此变得敦睦和善。王万寿家率先在村里培养出名牌大学生,后来,这个只有120多人的村庄,出了30多位大学生。

王万寿有时会自豪地说,这是他们带了好头。

王万寿夫妇结束三年支教生活后,由于学校还是缺老师,他们决定再坚持一年。其实他们早就把自己的身心埋在了这偏远的古镇里。这里,他们听惯了赣江船运隆隆的马达声,看惯了红日在鄱湖中冉冉升起,也听惯了候鸟的合唱,那是心在飞翔的声音!他们想,即使让他们在这里退休,也愿意!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张青松、郑文斌)

(作者:张青松 郑文斌)

评论一下
评论 0人参与,0条评论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最热评论
最新评论
已有0人参与,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